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陈立教授团队在中短码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设计了一种新型且性能优异的中短码——u-uv码,相较于当前的中短好码,不但具有强大的纠错性能,而且具有低时延和弹性编译码的特性,可支撑未来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的各种工业场景。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以题为《bch based u-uv codes and its scl decoding》和《low complexity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 decoding of u-uv codes》分别发表于信号处理与通信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和国内通信权威期刊china communications,论文第一作者为陈文浩(学院2021级研究生),通信作者为陈立教授。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从工业自动化到无人驾驶,从智慧医疗到扩展现实等崭新应用愿景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在此过程中,信道编码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确保了信息高效可靠地传输,使更多元、更快速、更高质的移动信息服务成为可能。在“智能互联”的6g网络中,数据的传输不仅要有超高可靠性,低时延低功耗更成为关键指标。码长从几十到一千比特的中短长度信道编码可实现低时延乃至低功耗译码,成为确保“智能互联”的关键技术,近年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受限于码长,中短码普遍纠错能力不足,因此,设计纠错性能优异的中短码成为编码领域的聚焦点。目前已知性能好的中短码包括bch码、咬尾卷积(tbc)码、极化(polar)码和卷积极化级联(pac)码,通过特定的译码算法实现高纠错力。例如,分阶级统计译码(osd)和逐次消元列表(scl)译码分别使bch码和循环冗余校验(crc)级联的极化(crc-polar)码能够逼近正态近似(na)界。陈立教授团队另辟蹊径,尝试通过结构化编码构造性能优异的中短码:将一系列短的分量码依特定结构耦合,形成一类特殊的中短码,即u-uv码。这种编码方式使分量码的译码产生合作,为彼此提供丰富的先验信息,从而提升中短码的整体纠错能力,弥补了因码长受限导致的码距较小的缺陷。值得一提的是,陈立教授团队的这种编码尝试是受到了经典编码案例的启发,包括多层编码的逐次消元译码和美国学者morris plotkin在1960年提出的二元编码构造方法,也称(u | u + v)构造(u-uv是(u | u + v)的简化表达)。两层的u-uv码构造的格图表示如图1所示。
☞☞☞AI 智能聊天, 问答助手, AI 智能搜索, 免费无限量使用 DeepSeek R1 模型☜☜☜

陈立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信道编码理论和技术研究,近年来专注于中短码设计和高效译码,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2021 年
2024 年
后续研究


U-UV 码除了具有强大的纠错能力外,还具有一些未来通信所需的优良特性。首先,U-UV 码可以通过改变构造的层数来调整码长和维度,而这种改变将不会影响编译码计算逻辑,便于硬件实现。因此,U-UV 码是一种弹性编码,可实现更灵活的编码传输。另外,极化码的 SC 和 SCL 译码有难以克服的时延瓶颈,而 U-UV 码是逐块译分量码,译码时延可大幅优化,为超低时延译码创造了可能。
目前科研团队正在进一步利用代数等手段降低分量码的译码复杂度,使所设计的 U-UV 编译码技术更接近工业应用。同时,团队也正开启多元 U-UV 码的研究,进一步拓宽 U-UV 码的应用场景。
陈立教授简介

学术任职:
荣誉称号:
指导学生:
科研成果:
项目主持:
学术会议组织:
文章来源: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以上就是中大陈立教授团队在中短码系列研究取得新突破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