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olang 中,panic 用于不可恢复的错误或异常情况,如配置读取失败、关键依赖连接不上、不可能的逻辑被执行等场景,此时程序无法继续运行;recover 只能在 defer 函数中使用,适用于 web 框架中间件或并发任务池等全局兜底场景,防止 panic 导致整个服务崩溃。1. panic 应用于程序无法继续执行的关键错误,而非流程控制;2. recover 必须在 defer 中调用,用于捕获 panic 防止崩溃;3. 注意 recover 仅对当前 goroutine 有效,不应滥用且需记录详细错误信息以便排查问题。

在 Golang 中,
panic
recover

panic

这些场景下,继续运行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或其他严重问题,这时候触发
panic
立即学习“go语言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不过要注意,不要把 panic
error

举个例子:
if err != nil {
// 正确做法是先判断 error
log.Fatal(err)
}而不是: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log.Println("Recovered from panic:", r)
}
}()
// 错误地故意让程序 panic
if err != nil {
panic(err)
}recover
defer
panic
比如你写了一个 HTTP 服务,某个 handler 出现了意料之外的 panic,你不希望整个服务挂掉,就可以在中间件里加上 recover:
func recover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Func) http.HandlerFunc {
return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http.Error(w, "Internal Server Error", http.StatusInternalServerError)
}
}()
next(w, r)
}
}这样即使某个 handler 因为空指针等错误 panic,也能返回一个友好的错误页面,而不是直接崩溃。
如果你用 goroutine 做并发处理,其中一个任务 panic 会直接导致整个进程退出(除非 recover)。可以在每个 goroutine 的入口加一层 recover:
go func() {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log.Printf("Recovered: %v", r)
}
}()
// 执行任务逻辑
}()这种用法可以防止个别任务影响整体调度。
举个反例:
defer func() {
recover() // 这样做等于啥也没做,不知道错在哪
}()正确做法应是记录 panic 内容和堆栈: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log.Printf("Panic recovered: %v\nStack: %s", r, debug.Stack())
}
}()panic
recover
基本上就这些。
以上就是Golang的panic和recover如何正确使用 探讨异常恢复的最佳场景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