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as中stack()方法的本质是将非索引列标签转换为行索引的一部分。1. stack()默认将所有非索引列名作为最内层新索引级别,生成带有multiindex的series;2. 堆叠时自动丢弃含nan值的行,可能造成数据丢失;3. 可通过level参数指定堆叠特定列级别,但单级列默认行为最常见。unstack()在场景上特别适用于:1. 从长格式恢复宽格式数据,如将指标类型转为独立列;2. 按分类维度横向比较数据,如不同城市销售额对比;3. 为特定图表准备数据,简化绘图代码。操作时需注意:1. nan值处理需谨慎,堆叠前应检查或填充缺失;2. 多级索引level参数易错,可能导致结果偏差或keyerror;3. 大数据集下内存和计算效率问题,宽dataframe可能占用大量资源;4. 数据类型强制转换可能影响数值运算;5. 索引名和列名需重命名以提高可读性。

在Pandas里,数据的堆叠(stack)和解堆叠(unstack)是两种非常核心的重塑数据的方法,它们能帮助你灵活地在“长格式”和“宽格式”之间转换数据。简单来说,堆叠就是把列“压”成行,通常会生成一个多级索引;而解堆叠则是把索引的某个级别“展开”成新的列。这两种操作在数据清洗、预处理以及为特定分析或可视化工具准备数据时,简直是家常便饭。

Pandas中实现数据的堆叠与解堆叠,主要依赖于DataFrame的
stack()
unstack()
首先,我们创建一个示例DataFrame: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创建一个示例DataFrame
data = {
'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年份': [2020, 2020, 2021, 2021],
'销售额': [100, 120, 90, 110],
'利润': [20, 25, 18, 22]
}
df = pd.DataFrame(data)
df = df.set_index(['城市', '年份']) # 设置一个多级索引
print("原始DataFrame:")
print(df)
# 堆叠操作 (stack)
# 默认情况下,stack会将最内层的列(这里是'销售额'和'利润')转换为行,形成新的索引层
stacked_df = df.stack()
print("\n堆叠后的DataFrame (stack):")
print(stacked_df)
print(type(stacked_df)) # 注意,stack默认返回的是一个Series
# 如果想保留为DataFrame,可以指定level,或者在stack后reset_index
# 例如,我们想堆叠'销售额'和'利润'这两列,并让它们成为新的列名,而不是索引的一部分
# 这通常需要先进行melt或者在stack后进行一些操作
# 但最直接的堆叠就是上面那样,将列名变为索引的一部分
# 解堆叠操作 (unstack)
# unstack默认会将最内层的索引级别(这里是'年份')转换为列
unstacked_df_default = stacked_df.unstack()
print("\n解堆叠后的DataFrame (unstack,默认):")
print(unstacked_df_default)
# 解堆叠指定级别:将'城市'这个索引级别解堆叠为列
unstacked_df_city = df.unstack(level='城市')
print("\n解堆叠后的DataFrame (unstack,指定level='城市'):")
print(unstacked_df_city)
# 解堆叠指定级别:将'年份'这个索引级别解堆叠为列
unstacked_df_year = df.unstack(level='年份')
print("\n解堆叠后的DataFrame (unstack,指定level='年份'):")
print(unstacked_df_year)stack()
stack()
当你不给
stack()
NaN
NaN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数据长这样:
| 城市 | 年份 | 销售额 | 利润 |
|---|---|---|---|
| 北京 | 2020 | 100 | 20 |
| 上海 | 2020 | 120 | 25 |
经过
set_index(['城市', '年份'])
stack()
城市 年份
北京 2020 销售额 100
利润 20
上海 2020 销售额 120
利润 25
dtype: int64你看,原来的“销售额”和“利润”列,现在成了最内层的索引,这对于后续的数据分组、聚合操作,或者是转换为特定“长格式”数据(很多统计绘图库比如Seaborn就偏爱这种格式)非常有用。如果你想堆叠特定的列,而不是所有列,你可能需要先选择这些列,或者在堆叠后再进行一些重塑。它也可以接受一个
level
unstack()
stack()
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
从长格式数据恢复宽格式: 很多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型,或者一些特定的报表需求,可能更偏爱宽格式数据。比如,你通过
stack()
unstack()
# 假设 stacked_df 是之前堆叠后的Series # 它有三级索引:城市、年份、以及原始的列名(销售额/利润) # unstack()默认会解堆叠最内层的索引,也就是销售额/利润 unstacked_df = stacked_df.unstack() print(unstacked_df) # 结果会是: # 销售额 利润 # 城市 年份 # 北京 2020 100 20 # 上海 2020 120 25 # ...
这样,你又回到了最初那种“销售额”和“利润”是独立列的宽格式。
按某个分类维度进行数据比较: 假设你有一个多级索引的数据,其中一个级别代表了不同的类别(比如不同产品、不同区域)。如果你想把这些类别作为列,方便横向比较它们在其他指标上的表现,
unstack()
# 比如我们想比较不同城市在不同年份的销售额和利润 # 原始df的索引是 ['城市', '年份'] # unstack(level='城市') 会把城市从索引变成列 unstacked_by_city = df.unstack(level='城市') print(unstacked_by_city) # 结果会是: # 销售额 利润 # 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 年份 # 2020 100 120 NaN NaN 20 25 NaN NaN # 2021 NaN NaN 90 110 NaN NaN 18 22
这样你就能一眼看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不同年份的销售额和利润对比了。这对于制作交叉表或者进行多维度分析非常方便。
为特定图表类型准备数据: 某些绘图库或图表类型可能要求数据是特定的宽格式。例如,如果你想用Matplotlib绘制一个多系列柱状图,每个系列代表一个城市,那么将城市从索引解堆叠到列,通常能简化绘图代码。
总的来说,
unstack()
虽然
stack()
unstack()
NaN值的处理: 这是最常见的“坑”之一。
stack()
NaN
fillna()
unstack()
NaN
NaN
多级索引的复杂性: 当处理多级索引时,
level
stack(level=N)
unstack(level=N)
level
unstack()
level
KeyError
df.unstack(level=[0, 1])
性能考量: 对于非常大的数据集,
stack()
unstack()
unstack()
NaN
pivot_table
groupby().unstack()
melt()
数据类型强制转换: 当你堆叠不同数据类型的列时,生成的Series或DataFrame可能会被强制转换为一个能容纳所有数据类型的通用类型(例如,如果堆叠了整数和字符串,结果可能变成
object
索引名和列名: 堆叠和解堆叠后,新生成的索引级别或列名可能会是默认的数字或者原始列名,可能不够语义化。记得在操作后使用
rename_axis()
df.columns
在进行这些操作时,最好先用小规模数据进行测试,理解其行为模式,然后再应用到完整数据集上。如果遇到性能问题,考虑数据预处理、分块处理或者寻找更优化的Pandas函数。
以上就是Pandas中怎样实现数据的堆叠与解堆叠?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