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写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

幻影之瞳
发布: 2025-09-03 15:53:01
原创
156人浏览过
答案是文本文件以字符形式存储并依赖编码解析,二进制文件直接存储原始字节。读写时需区分模式(如'r'与'rb'),使用with语句管理资源,避免内存溢出需分块或逐行处理大文件,并注意编码、权限及模式错误。

如何读写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

读写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核心在于理解它们的数据存储方式和对应的操作模式。简单来说,文本文件处理的是字符,而二进制文件处理的是原始字节流。在编程中,这通常通过指定文件打开模式(如

'r'
登录后复制
用于文本读取,
'rb'
登录后复制
用于二进制读取)来区分,并使用相应的方法(如文本的
read()
登录后复制
会返回字符串,二进制的
read()
登录后复制
会返回字节串)进行操作。

解决方案

在我看来,掌握文件读写,最关键的是理解

open()
登录后复制
函数及其模式参数,以及
with
登录后复制
语句的妙用。这不仅能让代码更简洁,还能有效避免资源泄露。

读写文本文件

文本文件,顾名思义,是人类可读的字符序列。当我们打开一个文本文件时,系统会根据指定的编码(比如UTF-8)将字节流转换为字符。

  • 读取文本文件: 通常,我们会用

    'r'
    登录后复制
    模式打开文件进行读取。如果文件编码不是系统默认的,最好明确指定
    encoding
    登录后复制
    参数。

    try:
        with open('my_text_file.txt', 'r', encoding='utf-8') as f:
            content = f.read() # 读取整个文件内容为一个字符串
            print("文件全部内容:\n", content)
    
            # 也可以逐行读取,尤其适合大文件
            f.seek(0) # 将文件指针移回开头
            print("\n逐行读取:")
            for line in f:
                print(line.strip()) # strip() 去除每行末尾的换行符
    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print("文件 'my_text_file.txt' 未找到。")
    except UnicodeDecodeError:
        print("解码错误,请检查文件编码是否为UTF-8。")
    登录后复制
  • 写入文本文件: 写入文本文件通常使用

    'w'
    登录后复制
    模式(写入,会覆盖原有内容)或
    'a'
    登录后复制
    模式(追加,在文件末尾添加内容)。

    # 写入模式 ('w') - 如果文件存在则清空,不存在则创建
    with open('output.txt',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这是第一行文本。\n")
        f.write("这是第二行,我正在写入一些新内容。\n")
        print("内容已写入 output.txt (覆盖模式)。")
    
    # 追加模式 ('a') - 在文件末尾添加内容
    with open('output.txt', 'a',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这是追加的第三行。\n")
        f.write("再加一行,看看效果。\n")
        print("内容已追加到 output.txt。")
    登录后复制

读写二进制文件

二进制文件则不同,它不关心字符编码,直接操作原始字节数据。这对于处理图片、音频、视频、可执行文件等非文本数据至关重要。

  • 读取二进制文件: 使用

    'rb'
    登录后复制
    模式。读取到的内容将是
    bytes
    登录后复制
    对象。

    try:
        with open('my_image.jpg', 'rb') as f:
            binary_data = f.read() # 读取整个文件内容为一个bytes对象
            print(f"读取到 {len(binary_data)} 字节的二进制数据。")
            # print(binary_data[:50]) # 打印前50个字节,看看是什么样子
    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print("文件 'my_image.jpg' 未找到。")
    登录后复制

    这里我通常会用一个实际存在的图片文件来测试,比如从网上随便下载一张小图。

  • 写入二进制文件: 使用

    'wb'
    登录后复制
    模式。写入的内容必须是
    bytes
    登录后复制
    对象。

    # 假设我们有一些字节数据
    data_to_write = b'\x48\x65\x6c\x6c\x6f\x20\x42\x69\x6e\x61\x72\x79\x21' # "Hello Binary!" 的ASCII字节表示
    data_to_write += b'\x00\x01\x02\x03\x04\x05' # 额外的一些字节
    
    with open('binary_output.bin', 'wb') as f:
        f.write(data_to_write)
        print("二进制数据已写入 binary_output.bin。")
    
    # 也可以将一个图片的字节数据写入另一个文件
    # with open('my_image.jpg', 'rb') as src:
    #     img_data = src.read()
    # with open('copied_image.jpg', 'wb') as dest:
    #     dest.write(img_data)
    # print("图片已复制。")
    登录后复制

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究竟有何本质区别

在我看来,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解释”的方式。文本文件是面向字符的,它假设文件内容是由特定编码(如UTF-8, GBK)的字符组成的。当我们读取文本文件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会根据这个编码规则,将底层的字节序列“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字符。如果编码不对,就会出现乱码。比如,

'你好'
登录后复制
在UTF-8下可能是一串字节
b'\xe4\xbd\xa0\xe5\xa5\xbd'
登录后复制
,但在GBK下可能是另一串字节。文本编辑器就是基于这种“翻译”来展示内容的。

而二进制文件则是面向字节的,它不进行任何字符编码的转换。文件中的每一个字节都被视为独立的原始数据。程序读取二进制文件时,得到的就是一串未经解释的字节序列(通常是

bytes
登录后复制
对象),至于这些字节代表什么,完全取决于应用程序如何去“构造”和“理解”它们。一个字节可能代表一个像素的颜色值,也可能代表一个整数的一部分,或者一个指令码。这种直接操作字节的方式,使得二进制文件可以存储任何类型的数据,但代价是失去了人类的直接可读性。你用文本编辑器打开一个图片文件,看到的只会是乱码,因为文本编辑器试图用字符编码去解释那些本来不代表字符的字节。

小绿鲸英文文献阅读器
小绿鲸英文文献阅读器

英文文献阅读器,专注提高SCI阅读效率

小绿鲸英文文献阅读器 199
查看详情 小绿鲸英文文献阅读器

处理大文件时,有哪些高效的读写策略?

处理大文件时,最核心的原则是“不要一次性将整个文件读入内存”。内存是有限的,如果文件太大,很容易导致程序崩溃。我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 逐行读取(文本文件): 这是最常用也最简单的策略。Python的

    for line in f:
    登录后复制
    结构就是为此而生。它会在每次迭代时读取一行,而不是一次性读取所有行。这对于日志文件、CSV文件等非常有效。

    # 示例:处理一个巨大的日志文件
    def process_large_log(filepath):
        processed_count = 0
        with open(filepath, 'r', encoding='utf-8') as f:
            for line_num, line in enumerate(f, 1):
                # 假设我们只关心包含 "ERROR" 的行
                if "ERROR" in line:
                    print(f"在第 {line_num} 行发现错误: {line.strip()}")
                    processed_count += 1
                # 模拟一些耗时操作
                # time.sleep(0.001)
        print(f"总共处理了 {processed_count} 条错误记录。")
    
    # process_large_log('large_log.txt')
    登录后复制
  2. 分块读取(二进制文件或非结构化文本文件): 对于二进制文件,或者那些不以行为单位分割的文本文件(例如大型JSON或XML,虽然它们通常有专门的解析库),我们可以指定每次读取固定大小的块。

    # 示例:分块读取一个大二进制文件
    def copy_large_binary(source_path, dest_path, chunk_size=4096): # 4KB
        with open(source_path, 'rb') as src, open(dest_path, 'wb') as dest:
            while True:
                chunk = src.read(chunk_size)
                if not chunk: # 读取到文件末尾
                    break
                dest.write(chunk)
        print(f"文件从 {source_path} 复制到 {dest_path} 完成。")
    
    # copy_large_binary('very_large_video.mp4', 'copied_video.mp4')
    登录后复制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内存使用,特别适合文件复制、哈希计算等场景。

  3. 使用

    mmap
    登录后复制
    模块(内存映射文件): 在某些操作系统上,可以使用
    mmap
    登录后复制
    模块将文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映射到进程的虚拟内存空间。这使得文件操作看起来就像操作内存中的字节数组一样,可以随机访问文件中的任何位置,而无需将整个文件加载到物理内存。操作系统会负责按需加载文件页。这对于需要频繁随机读写大文件的场景非常有用,但它有其平台依赖性和复杂性。

    import mmap
    import os
    
    # 假设有一个大文件 'data.bin'
    # with open('data.bin', 'wb') as f:
    #     f.write(os.urandom(1024 * 1024 * 100)) # 写入100MB随机数据
    
    try:
        with open('data.bin', 'r+b') as f: # r+b 读写二进制模式
            # mmap.ACCESS_READ 表示只读映射
            # mmap.ACCESS_WRITE 表示可写映射,但修改不会同步到磁盘
            # mmap.ACCESS_COPY 表示私有拷贝,修改不会影响原文件
            mm = mmap.mmap(f.fileno(), 0, access=mmap.ACCESS_READ)
            # 现在可以像操作字节串一样操作mm
            print(f"文件大小: {len(mm)} 字节")
            print(f"前10个字节: {mm[:10]}")
            print(f"从第100000个字节开始的5个字节: {mm[100000:100005]}")
            mm.close()
    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print("文件 'data.bin' 未找到,请先创建一个大文件。")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mmap操作出错: {e}")
    登录后复制

    mmap
    登录后复制
    虽然强大,但使用时需要更小心,特别是涉及到跨平台兼容性和同步问题。

文件操作中常见的错误和陷阱有哪些,如何避免?

在我的经验中,文件操作虽然看似简单,但稍不留神就会掉进坑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我的应对之道:

  1. 忘记关闭文件句柄(或资源泄露): 这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错误。如果打开文件后忘记

    f.close()
    登录后复制
    ,尤其是在循环或异常处理中,会导致文件句柄耗尽、文件锁定、数据丢失等问题。

    • 避免方法: 始终使用
      with open(...) as f:
      登录后复制
      语句。
      with
      登录后复制
      语句会确保文件在代码块执行完毕后(无论是否发生异常)自动关闭,极大简化了资源管理。我的所有代码示例都体现了这一点。
  2. FileNotFoundError
    登录后复制
    :文件不存在 当尝试打开一个不存在的文件进行读取时,会抛出此错误。

    • 避免方法: 在尝试读取前,可以使用
      os.path.exists(filepath)
      登录后复制
      来检查文件是否存在。或者,更推荐的方式是使用
      try-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登录后复制
      块来优雅地处理这种情况,给用户友好的提示。
  3. PermissionError
    登录后复制
    :权限不足 当程序尝试在没有足够权限的目录下创建、写入或读取文件时,会发生此错误。例如,尝试写入C盘根目录或
    /root
    登录后复制
    目录。

    • 避免方法: 确保程序运行的用户拥有目标文件或目录的相应权限。在生产环境中,不要使用root或管理员权限运行不必要的程序。在开发时,注意文件路径的选择。
  4. UnicodeDecodeError
    登录后复制
    /
    UnicodeEncodeError
    登录后复制
    :编码问题
    这是处理文本文件时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当读取一个文件时,如果指定的
    encoding
    登录后复制
    与文件的实际编码不符,或者写入时,字符串中包含无法用指定编码表示的字符,就会出现这些错误。

    • 避免方法:
      • 读取时: 尽可能明确指定
        encoding='utf-8'
        登录后复制
        ,因为UTF-8是目前最通用的编码。如果仍报错,可以尝试
        encoding='gbk'
        登录后复制
        或其他常见编码。如果实在不确定,可以尝试
        errors='ignore'
        登录后复制
        errors='replace'
        登录后复制
        (但这会丢失数据,不推荐用于关键数据)。更好的做法是,尝试使用
        chardet
        登录后复制
        等库来猜测文件编码,但它并非100%准确。
      • 写入时: 同样明确指定
        encoding='utf-8'
        登录后复制
        。确保要写入的字符串只包含该编码支持的字符。
  5. 模式选择错误: 例如,用

    'r'
    登录后复制
    模式打开文件后尝试写入,或者用
    'w'
    登录后复制
    模式打开后期望保留原有内容。

    • 避免方法: 仔细检查
      open()
      登录后复制
      函数的模式参数:
      • 'r'
        登录后复制
        :只读(默认)。
      • 'w'
        登录后复制
        :只写,如果文件存在则覆盖,不存在则创建。
      • 'a'
        登录后复制
        :追加,如果文件存在则在末尾写入,不存在则创建。
      • 'x'
        登录后复制
        :独占创建,如果文件已存在则会报错。
      • 'r+'
        登录后复制
        :读写,文件必须存在。
      • 'w+'
        登录后复制
        :读写,如果文件存在则覆盖,不存在则创建。
      • 'a+'
        登录后复制
        :读写,在文件末尾追加。
      • 二进制模式则在上述模式后加上
        'b'
        登录后复制
        ,如
        'rb'
        登录后复制
        ,
        'wb'
        登录后复制
        ,
        'r+b'
        登录后复制
  6. 缓冲区(Buffering)问题: 写入文件时,数据通常不会立即写入磁盘,而是先存储在内存缓冲区中。这提高了I/O效率,但也意味着程序崩溃时,缓冲区中的数据可能丢失。

    • 避免方法:
      • 使用
        f.flush()
        登录后复制
        强制将缓冲区内容写入磁盘。
      • 使用
        os.fsync(f.fileno())
        登录后复制
        (更强力的同步,确保数据写入物理存储)。
      • 当然,
        with open(...)
        登录后复制
        会在文件关闭时自动
        flush
        登录后复制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无需手动处理。但在需要高度数据一致性的场景(如数据库事务日志),可能需要考虑手动刷新。

总之,文件操作需要细心,多用

try-except
登录后复制
处理潜在错误,并始终记住
with
登录后复制
语句是你的好朋友。

以上就是如何读写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最佳 Windows 性能的顶级免费优化软件
最佳 Windows 性能的顶级免费优化软件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下载
来源:php中文网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admin@php.cn
最新问题
开源免费商场系统广告
热门教程
更多>
最新下载
更多>
网站特效
网站源码
网站素材
前端模板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举报中心 意见反馈 讲师合作 广告合作 最新更新 English
php中文网:公益在线php培训,帮助PHP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服务号 技术交流群
PHP中文网订阅号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PHP中文网APP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