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微博
9月19日,备受关注的小米汽车宣布启动一项大规模召回计划,迅速引发行业热议。
具体情况如何?一起来了解下。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的消息,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相关实施办法,已向主管部门备案召回方案。自即日起,将对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实施召回,涉及车辆总数达116,887辆。
此次召回的核心原因在于,该批次车辆在启用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面对某些极端特殊场景,系统在识别、预警或应对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若驾驶员未能及时介入,存在一定的碰撞风险,构成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小米汽车将通过远程OTA(Over-the-Air)技术,为所有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推送软件升级包,以优化辅助驾驶系统的算法策略,提升其在复杂路况下的应对能力,彻底消除潜在风险。需要强调的是,本次召回无需车主到店更换硬件,而是以线上系统更新的形式完成,但依然遵循国家法规要求的召回流程进行备案和通知。小米方面将通过短信、官方App等渠道联系相关用户。

图源:微博
关于L2级辅助驾驶的话题,公众记忆犹新。今年3月发生在安徽高速公路的一起事故曾引发广泛讨论,围绕“智能驾驶”与“辅助驾驶”的界限争议不断。那起悲剧涉及三条年轻的生命,责任归属成为焦点——有人归咎于车企宣传模糊,有人批评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也有人指出道路施工方存在管理疏漏。此次小米的召回,正是针对辅助驾驶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失效”问题,意在从技术层面补足短板。
实际上,这并非小米汽车首次发起召回。早在今年1月,该公司就曾因软件策略缺陷影响智能泊车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能力,召回了30,931台车辆。不到一年时间内两次实施大规模召回,难免引发消费者对小米汽车品控稳定性的质疑。

图源:微博
一方面,公众担忧频繁召回是否意味着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存在漏洞,与其不断“打补丁”,不如在研发和生产环节加强把控,从根本上减少问题发生。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有理性声音指出,相较于隐瞒问题的企业,小米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依法启动召回程序,体现了对用户安全负责的态度,值得肯定。
还有网友建议,类似OTA升级完全可以像手机厂商那样直接称为“系统更新”,避免使用“召回”一词引发误解。然而需指出的是,根据现行监管规定,涉及车辆安全性能的远程升级必须履行正式的召回备案程序,不得擅自进行。

图源: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因辅助驾驶系统问题而启动OTA召回,并非小米独有。特斯拉、小鹏、理想等主流智能电动车企均有过类似案例。这反映出整个汽车行业在推进高阶辅助驾驶落地过程中,仍处于持续迭代与完善阶段。
小米汽车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从立项到量产交付的跨越,速度之快令人瞩目。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技术研发、质量管控与服务体系之间的平衡正面临严峻考验。从网络舆论来看,此次召回事件恰恰暴露了其在高速发展与产品可靠性之间存在的张力。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智能汽车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切勿因此放松警惕。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驾驶安全的最终责任始终掌握在驾驶员手中。
归根结底,每一次OTA升级,都是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之间的一次深度对话。而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那么,你如何看待这次小米汽车的召回行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以上就是热搜第一!小米汽车紧急召回11万辆SU7,事关辅助驾驶功能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