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o log是InnoDB实现持久性的核心,通过WAL先写日志再改数据,确保提交事务不丢失;其顺序写入和循环利用提升IO效率,崩溃时重做日志恢复未刷盘的脏页,保障数据一致性。

MySQL 中的事务日志,即 redo log(重做日志),是 InnoDB 存储引擎实现持久性和崩溃恢复的核心机制之一。它确保了即使在数据库意外宕机的情况下,已提交的事务也不会丢失数据。
redo log 记录的是“物理级别”的修改,也就是对数据页的具体更改操作,例如“在某数据页的某个偏移量处写入了某些字节”。它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事务的持久性(Durability),即一旦事务提交,其修改就能永久保存,即使系统崩溃也能恢复。
InnoDB 使用一种叫作 Write-Ahead Logging(WAL,预写日志) 的策略:所有对数据的修改必须先写入 redo log,然后再更新内存中的数据页(脏页),实际的数据文件(磁盘上的 .ibd 文件)可以稍后由后台线程异步刷盘。
当一个事务执行并提交时,redo log 按照以下步骤工作:
这种机制的好处是:磁盘 I/O 更高效。redo log 是顺序追加写入,比随机写数据文件快得多。而数据页的刷新可以批量、异步进行,不阻塞事务提交。
redo log 文件是一组固定大小的文件,构成一个逻辑上的环形缓冲区。例如,如果有两个 1GB 的日志文件,总容量为 2GB,写满后会从头开始覆盖。
但不能无限制覆盖,因为某些老的日志对应的数据页可能还没刷回磁盘。InnoDB 使用一个叫 checkpoint 的机制来跟踪哪些 redo log 已经“不再需要”用于恢复。
简单来说:只有当对应的脏页被刷入磁盘后,其对应的 redo log 才能被覆盖。这样就保证了崩溃恢复时有足够的日志可用。
如果 MySQL 崩溃重启,InnoDB 会自动进行恢复:
这个过程对用户完全透明,是 MySQL 实现 ACID 中 D(持久性)的关键支撑。
基本上就这些。redo log 不复杂但容易忽略,理解它有助于掌握 MySQL 的底层可靠性机制。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