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前后端通过HTTP接口协同实现缓存一致性,前端JavaScript在用户操作后发送请求调用Spring的@CacheEvict接口清除Redis缓存,后端暴露受权限控制的REST端点处理清除逻辑,支持单条和批量操作,确保数据同步。

在前后端分离架构中,前端使用JavaScript操作数据,后端使用Spring框架管理业务逻辑和缓存。当数据发生变化时,为了保证缓存一致性,需要从前端触发更新,后端执行缓存清除(Evict)。虽然JavaScript运行在浏览器端,不能直接调用Spring的@CacheEvict注解方法,但可以通过HTTP请求间接实现。以下是具体的配合方式。
Spring提供了@CacheEvict注解用于清除指定缓存。为了让前端能触发清除操作,需将该操作封装成一个REST接口。
假设有一个商品信息缓存,使用Redis作为缓存存储: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pi/product")
public class ProductController {
@CacheEvict(value = "product", key = "#id")
@PostMapping("/evict/{id}")
public ResponseEntity<String> clearProductCache(@PathVariable String id) {
return ResponseEntity.ok("Cache evicted for product " + id);
}
}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这个接口的作用是接收前端请求,触发对product缓存中对应key=id的数据清除。
当用户在前端执行了修改、删除等操作后,JavaScript应主动调用上述接口,通知后端清除缓存。
示例代码:使用原生fetch发送POST请求:
function clearProductCache(productId) {
fetch('/api/product/evict/' + productId, {
method: 'POST',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若有认证,带上token
'Authorization': 'Bearer ' + getToken()
},
})
.then(response => {
if (response.ok) {
console.log('缓存已清除');
} else {
console.error('清除失败');
}
})
.catch(err => console.error('请求异常:', err));
}
在用户点击“刷新数据”或“保存修改”后调用此函数,确保下次获取的是最新数据。
缓存清除接口涉及系统状态变更,不能对所有用户开放。应在Spring中加入安全校验。
例如使用Spring Security限制访问权限:
@PreAuthorize("hasRole('ADMIN')")
@PostMapping("/evict/{id}")
public ResponseEntity<String> clearProductCache(...) { ... }
前端JavaScript在调用前也应判断用户角色,避免无效请求。
有时需要清空整个缓存区,可添加批量清除接口:
@CacheEvict(value = "product", allEntries = true)
@PostMapping("/evict/all")
public ResponseEntity<String> clearAllProductCache() {
return ResponseEntity.ok("All product cache cleared");
}
前端可通过按钮触发此接口,用于运维级“刷新全部”功能。
基本上就这些。通过暴露受控的清除接口,JavaScript就能与Spring的缓存机制协同工作,保障数据一致性。关键点在于:后端提供明确的清除端点,前端在适当时机触发,同时做好权限和错误处理。不复杂但容易忽略。
以上就是JavaScript与Spring缓存Evict配合使用的实现方法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