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jax请求的响应中遇到诸如138d、0等异常字符,通常表明HTTP客户端未能正确处理服务器发送的“分块传输编码”(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这些字符并非数据本身,而是分块编码的元数据(块大小和终止符),它们的出现揭示了HTTP客户端或库存在缺陷,未能按照HTTP协议规范自动解码分块响应体。
HTTP协议定义了多种方式来指示响应体的结束,这对于客户端正确解析数据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前两种方法(Content-Length 和 chunked)允许在同一TCP连接上进行多次请求-响应交换,这比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尤其是在HTTPS环境下)效率更高。其中,chunked 编码的优势在于,它解除了服务器在开始发送响应前必须知道完整响应体大小的限制。
当HTTP响应头中包含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时,表示响应体将以分块的形式传输。其基本结构如下:
以下是一个使用分块传输编码的HTTP响应示例:
HTTP/1.1 200 OK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28 ; 这是第一个块的十六进制大小 (十进制 40)
{"feeds":[{"pubdate":"Sun, 28 Nov 2021 23:00:00 EST"}]}
28 ; 这是第二个块的十六进制大小 (十进制 40)
{"feeds":[{"pubdate":"Sun, 28 Nov 2021 23:00:00 EST"}]}
0 ; 这是终止块,表示数据传输结束
在这个示例中,实际的JSON数据被分割成了两个大小为 0x28 (即十进制 40) 字节的块。如果客户端正确处理了分块编码,它会剥离掉 28 和 0 这些元数据,并将所有数据块拼接起来,最终得到完整的JSON字符串。
回到原始问题中的现象:
138d
{"feeds":[{"pubdate":"Sun, 28 Nov 2021 23:00:00 EST"]}
0
这里的 138d 是一个十六进制数,表示第一个数据块的长度。0 则是分块传输的终止符。这些字符直接出现在Ajax结果中,表明HTTP客户端未能履行其职责,即自动解码 chunked 传输编码。
根据HTTP协议规范(例如RFC 2616,虽然已被RFC 7230等更新,但核心原则不变),所有HTTP/1.1应用程序必须能够接收和解码“分块”传输编码。这意味着,当服务器使用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发送响应时,客户端应该透明地处理这些分块,将它们重新组装成完整的响应体,而不会将块大小或终止符暴露给应用程序层。
因此,在Ajax结果中直接看到 138d 或 0 这样的分块元数据,强烈指向您使用的HTTP客户端、库或框架存在一个bug。它没有正确地将分块响应体解码为原始消息体。
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方法是:
总之,Ajax响应中出现分块编码的元数据,是HTTP客户端实现存在缺陷的明确信号。确保您的应用程序使用的HTTP通信组件是健壮且符合标准的,是保证数据完整性和应用稳定性的关键。
以上就是深入解析Ajax响应中的异常字符:理解HTTP分块传输编码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