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宇宙”的轮廓,正一步步清晰起来。
在2025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透露:“鸿蒙智行将扩展至‘五界’,此后可能就告一段落。”尽管“五界”或将封顶,但各大车企与华为的合作热情丝毫未减。岚图、阿维塔、深蓝、昊铂、宝骏等品牌纷纷打出“华为技术加持”的标签,试图借力提升产品竞争力。
即便鸿蒙智行不再扩容,传统车企牵手华为的浪潮仍在持续升温。
9月19日,广汽集团官宣,联合华为乾崑共同打造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式诞生——命名为“启境”。
据“汽车像素”消息,东风汽车集团也正在秘密筹备一个全新新能源品牌,该品牌将深度整合华为技术,首款车型预计于明年第四季度亮相。
广汽与东风所采用的合作路径,可归类为“HI Plus”模式,处于华为HI模式与鸿蒙智行模式之间。在此模式下,华为虽不主导整车制造,但仍深度参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环节。

图源:广汽集团官方
华为仿佛成了开启智能出行新时代的那把金钥匙,几乎所有车企都想握在手中。然而,这把钥匙并非万能,无法保证每一家车企都能借此打开销量之门。
以近期与华为关系密切的东风和广汽为例,两者早已开启合作,但市场反馈却天差地别。
东风旗下的岚图,在与华为深度绑定后,成为新能源阵营中发展较为稳健的品牌之一。
作为首款全面搭载华为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的车型,岚图梦想家上市后屡次登顶MPV销量榜首,持续与腾势D9、丰田赛那、别克GL8等热门车型争夺细分市场冠军。
梦想家的成功,让岚图坚定了全系拥抱华为技术的决心。今年8月1日,东风旗下另一品牌奕派科技宣布全面接入华为生态,计划基于乾崑ADS 4.0与鸿蒙座舱5.0打造首款高端SUV,并将于2026年发布。
反观广汽,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由广汽传祺与华为联手推出的“向往”系列,市场反响平平。
还记得向往S7首发时,广汽不惜动用国产大飞机C919冠名“传祺向往号”,高调造势,足见其对这一系列寄予厚望。然而现实却未能如愿。

截图:广汽传祺向往发布会截图
数据显示,传祺向往S7在8月份仅售出1649辆;而传祺M8当月销量为5203辆,但这其实是整个M8车系的成绩。其中搭载华为技术的向往M8实际销量远低于岚图梦想家。
同样是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为何市场表现差异巨大?电车通认为,关键在于“自身实力才是根本”。
岚图梦想家中高配才配备华为系统,但在舒适性、动力、操控、安全等核心体验上,即便是入门版也表现出色。其所搭载的自研逍遥座舱与鲲鹏智驾系统,虽不及华为方案顶尖,但也足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而广汽传祺的产品结构则相对单一,主力销量集中在GS3小型SUV以及M8、M6等传统MPV车型,其他新产品缺乏足够支撑。
因此,当广汽推出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SUV——向往S7、S9时,由于品牌在中大型SUV领域尚未建立稳固认知,消费者对其接受度有限。

图源:广汽传祺官方
同样的困境也出现在宝骏身上。这个主打性价比的品牌目前最畅销的车型是宝骏悦也Plus,8月销量仅为3422辆,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
华为在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领域的技术实力已获得广泛认可,在“不造车”的战略前提下,“鸿蒙智行生态圈”不断扩张。但车企必须清醒认识到:华为只能锦上添花,真正决定产品成败的,仍是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至少目前来看,广汽借助华为光环造势之后,并未实现预期中的突破。
当前,广汽迫切需要打入高端新能源市场,而定位“全民电车”的宝骏也希望借势向上突破,选择与华为合作顺理成章。
但从电车通视角看,随着鸿蒙智行“五界”产品线日益完善,特别是尚界H5切入15万元级市场后,其他“华为系”产品的生存空间正被逐步压缩。
当越来越多车型都标榜“华为同款”智驾与座舱时,消费者开始产生审美疲劳,“谁不用谁落后”的焦虑逐渐演变为“选谁更靠谱”的理性思考。

图源: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网
面对琳琅满目的“华为技术加持”车型,大多数消费者为了降低决策风险,更倾向于选择已被市场验证的产品。而在品牌影响力、技术整合能力方面,非鸿蒙智行体系内的“华系车”显然处于劣势。
尤其是尚界H5覆盖了15万主流购车区间,直接冲击价位相近的深蓝S07等车型。若宝骏后续推出的华境S标配乾崑智驾,定价也在15~20万元区间,其市场前景恐将面临严峻挑战。

图源:宝骏汽车官方
纵观鸿蒙智行产品布局,价格跨度从15万元到百万元以上,“五界”均有落子,尤其在SUV领域布局最为密集:问界四款车型、智界R7、尚界H5共六款SUV,已全面覆盖主流细分市场。
不难发现,同样搭载华为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的SUV,如深蓝S07、S09、阿维塔07、传祺向往S7等,市场表现普遍平淡。唯有岚图梦想家抓住了鸿蒙智行尚未推出MPV的时间窗口,成为少数突围成功的“华为系”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鸿蒙智行2026年新车规划已曝光:智界将推出首款MPV,尊界将发布豪华旗舰SUV,尚界也将推出大型SUV与轿车新品。
一旦这些车型陆续上市,鸿蒙智行的产品矩阵将更加完整,届时其他“华为系车企”面临的竞争压力将呈指数级上升。对它们而言,“鸿蒙宇宙”的壮大,未必是利好,反而可能是挤压生存空间的洪流。
余承东曾坦言:“很多大车企想加入我们的智选车模式,但我们资源有限,人手紧张。”如今鸿蒙智行“五界”趋于饱和,但凭借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强大口碑和“不造车”的承诺,电车通判断,未来仍将有更多车企转向“HI Plus”模式,寻求与华为合作。
电车通认为,在“鸿蒙宇宙”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华为系车企”更需寻找差异化出路。例如在设计语言上形成独特风格,满足多样化审美;或在服务模式上创新,提供更具温度的用户关怀。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愈发多元。除了智能化体验,续航、补能效率、安全性等仍是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这些正是“华为系车企”应加大投入的方向。
归根结底,与华为合作本身没有错,但车企必须在合作中明确自身定位,避免沦为“技术贴牌”。一旦只剩下“华为”这一张牌,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
(封面图源: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网)
9 月 8 日至 9 月 14 日,IAA 2025(慕尼黑国际汽车展览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电车通IAA2025报道团一共输出 10+ 深度内容,共计约 4 万字,在全网收获超过 50 万次阅读,数百万次曝光,对IAA2025进行一线、立体、专业报道;雷科技创始人驾驶小鹏G9游走慕尼黑街头打卡知名景点的游记视频,也已收获数十万次播放,向慕尼黑市民呈现了中国汽车科技之美。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