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搞数字化,最大的问题就是陷入自我感动。
整天把中台、微服务挂在嘴边,画出来的架构图密密麻麻像蜘蛛网。结果业务部门根本不认账,反而觉得IT不仅没帮忙,还添了一堆麻烦。
最近听了乔老师分享他在彩食鲜的实战经历,讲得特别实在:所谓的数字化转型,根本不需要多高大上的技术,关键在于——把业务人员手里的Excel表格变成可运行的系统程序。
☞☞☞AI 智能聊天, 问答助手, AI 智能搜索, 免费无限量使用 DeepSeek R1 模型☜☜☜

乔老师举了个很真实的例子。
公司里有个职位叫生产管理员,月薪5000。这个岗位主要干三件事:原料请购、成品调拨、工人计件。
我们单看“原料请购”这一项。
客户A要土豆丝,客户B要土豆片,管理员就得算:为了满足这些订单,今天到底该买多少吨土豆?还得考虑运输损耗、库存余量、保质期等等因素。
这就是真正驱动企业运转的核心逻辑。
可很多IT人一上来就想搞个“智能生产计划系统”,完全跑偏了方向。
正确的做法是:先去现场。
你怎么知道他是怎么计算的?你得坐在他旁边观察;如果他不说,就请吃饭、拉家常;实在不行,就用公司制度要求他必须把流程讲清楚。
最后你会发现,支撑整个业务运转的关键规则,往往就藏在他那个不起眼的Excel文件里,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公式。

拿到真实逻辑后,开始做产品。这时候千万别想着一步到位建个大平台。
你的唯一目标是:原模原样复制他的Excel。
开发一个小工具或轻应用,里面的计算逻辑和他表格里的一致。完成后,不要立刻让他下岗。
而是并行运行。
他算出来要采购501吨土豆,你的系统算出500吨。这时候你要主动问他:“为什么差1吨?”
他可能会说:“这批货我得多备10%,因为容易坏,而且供应商经常缺斤短两。”
这就是宝贵的业务经验。
你回去改代码,直到系统输出的结果和他手工计算的完全一致为止。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20天。在这20天里,你是帮他减轻负担。原来要花两个小时加班算的数据,现在系统一秒出结果,他只需要点一下确认。
这时他会觉得:IT终于不是来管我的,而是来帮我干活的。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当原料请购、成品调拨、工人计件这三个模块都被系统准确实现后,只需要一个人动动鼠标就能完成全国操作,那个月薪5000的岗位价值就被极大削弱了。
原本在全国40个城市各配一名生产管理员,总共40人。现在系统打通了,HR启动组织优化,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也许最终只保留3到5个人,就能覆盖全部工作。
从40人缩减到5人,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真实提效。
这个时候,业务部门往往会警觉起来,甚至产生防备心理。
乔老师的判断很犀利:当业务开始防备IT的时候,恰恰说明IT已经接近成功了。
因为你真的动到了他们的“地盘”,说明你做的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改变了生产力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IT人必须清醒认识到一点:所有技术,都必须服务于具体的业务目标。
别再空谈什么QPS、微服务拆分、容器化部署。
乔老师提到一个经典场景:如果业务负责人明确告诉你,“就算福州机房炸了,停8小时我也能接受”,那你还花几百万做异地灾备,就是在浪费公司资源。
反过来,如果他说“系统停一分钟就要赔几百万”,那你必须把稳定性做到极致,哪怕成本高也值得。
什么样的IT管理者才算合格?
是能把技术问题翻译成商业语言的人。能向老板清晰地说:“我这个项目上线后,可以节省40个人力成本,每年省下XXX万”,或者“这次架构升级,能把故障损失从每天千万级降到可忽略”。
如果你只会讲架构图、技术栈、中台理念,却说不清对业务的实际影响——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架构师。
真正的业务团队从不抗拒风险控制,他们抗拒的是既没用又添乱的管控流程。而真正有野心、想把事情做大的业务部门,最终一定会拥抱规范化和系统化。
我们IT人的使命,从来不在办公室里研究高深理论,而是走进一线,把那些散落在Excel里的隐性知识挖出来,转化为代码,转化为效率,转化为看得见的利润。
听起来很现实?没错,这就是商业世界的本来面目。
以上就是讲不清业务价值就是水货:IT部门别再自我感动了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