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教程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numpy高效处理复杂的多行依赖操作,以避免性能瓶颈的python循环。文章核心在于演示如何在一个大型数组中,为每行查找满足特定多列(例如,第二列和第四列值相同)条件的n个最近邻行(基于第一列的数值),并返回其原始索引。通过巧妙地结合数组分割、条件过滤和广播计算,实现了高性能的数据处理。
在数据分析和科学计算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大型数据集,并执行涉及行间依赖的复杂操作。一个典型场景是:给定一个具有多列的大型NumPy数组,我们希望为数组中的每一行找到其他 N 行,这些行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最终,我们需要一个与原始数组行数相同,列数为 N 的新数组,其中每行包含其对应的 N 个最近邻行的原始索引。
直接使用Python的 for 循环遍历每一行并进行条件判断和查找,对于大型数组来说,会导致显著的性能问题。因此,寻求NumPy的向量化操作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为了高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将原始的复杂、全局依赖问题分解为更小、更易于NumPy处理的子问题。核心优化策略包括: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实现上述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示例数据集。假设我们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本文件 data.txt 中,包含多列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 模拟加载数据,这里使用一个简化的示例数组
# 实际应用中,您会从文件加载
# data.txt 的格式为:
# col0 col1 col2 col3 col4 col5 col6 col7 col8 [desired_output_indices]
# 例如:
# 1.0 0.0 -1.63e7 0.0 2.39e3 2.39e3 0.0 1.59e-2 0.0 [27, 54]
# ...
# 假设原始数据是 arr_raw
# 为了演示,我们创建一个类似的数据结构
# 假设有8列数据
arr_raw_data = np.array([
[1.0, 0.0, -1.63711e+07, 0.0, 2.39604e+03, 2.39604e+03, 0.0, 1.59155e-02], # idx 0
[1.0, 1.0, -1.63687e+07, 0.0, 2.39604e+03, 2.39753e+03, 0.0, 1.59280e-02], # idx 1
[1.0, 2.0, -1.63639e+07, 0.0, 2.39604e+03, 2.40051e+03, 0.0, 1.59406e-02], # idx 2
[2.0, 0.0, -1.63711e+07, 0.0, 2.39604e+03, 1.69426e+03, 1.69426e+03, 1.59155e-02], # idx 3
[2.0, 1.0, -1.63694e+07, 1.69426e+03, 2.39604e+03, 1.69575e+03, 1.69426e+03, 1.59280e-02], # idx 4
[6.0, 0.0, -1.63711e+07, 0.0, 7.32003e+03, 7.32003e+03, 0.0, 1.59155e-02], # idx 5
[6.0, 1.0, -1.63638e+07, 0.0, 7.32003e+03, 7.32152e+03, 0.0, 1.59280e-02], # idx 6
[6.0, 2.0, -1.63491e+07, 0.0, 7.32003e+03, 7.32449e+03, 0.0, 1.59406e-02], # idx 7
[1.0, 0.0, -1.63711e+07, 0.0, 2.39604e+03, 2.39604e+03, 0.0, 1.59155e-02], # idx 8 (same as 0)
[1.0, 1.0, -1.63687e+07, 0.0, 2.39604e+03, 2.39753e+03, 0.0, 1.59280e-02], # idx 9 (same as 1)
[6.0, 0.0, -1.63711e+07, 0.0, 7.32003e+03, 7.32003e+03, 0.0, 1.59155e-02], # idx 10 (same as 5)
])
# 实际加载数据可能如下:
# arr_raw_data = np.loadtxt("data.txt")
# 添加原始索引列
arr = np.c_[arr_raw_data, np.arange(len(arr_raw_data))]
print("原始数组(含索引):\n", arr)在上述代码中,我们使用 np.c_ 和 np.arange(len(arr_raw_data)) 为数组 arr 添加了一个新的列,其中包含了每一行的原始索引。这一步至关重要,它允许我们在后续的排序和分割操作后,依然能够追溯到原始的行位置。
为了利用第二列(索引为1)的等值条件,我们首先对数组进行排序,然后根据第二列的唯一值进行分割。
# 按第二列(索引为1)的值进行排序
arr = arr[arr[:, 1].argsort()]
print("\n按第二列排序后的数组:\n", arr)
# 根据第二列的唯一值分割数组
# np.unique(arr[:, 1], return_index=True) 返回唯一值及其首次出现的索引
# [1][1:] 用于获取除第一个唯一值以外的所有唯一值的起始索引,作为分割点
split_indices = np.unique(arr[:, 1], return_index=True)[1][1:]
splitted_array = np.split(arr, split_indices)
print("\n分割后的子数组列表(基于第二列的唯一值):")
for i, sub_arr in enumerate(splitted_array):
print(f"--- 子数组 {i} (第二列值为 {sub_arr[0, 1]}) ---")
print(sub_arr)通过 arr = arr[arr[:, 1].argsort()],我们将数组按照第二列的值进行升序排列。这使得具有相同第二列值的行彼此相邻。 接着,np.split(arr, np.unique(arr[:, 1], return_index=True)[1][1:]) 利用 np.unique 找到第二列所有唯一值的起始索引,并以此作为分割点,将排序后的数组分割成多个子数组。每个子数组内部的所有行都共享相同的第二列值。
query_trks 函数负责在每个子数组内部,根据第四列的条件过滤数据,然后计算第一列的距离并找出 N 个最近邻的原始索引。
def query_trks(FULL, v_val, N):
"""
在给定子数组中,根据第四列的特定值过滤,
然后查找N个第一列值最接近的行的原始索引。
参数:
FULL (np.ndarray): 当前处理的子数组,已包含原始索引作为最后一列。
v_val (float): 用于过滤第四列的特定值。
N (int): 需要查找的最近邻行数量。
返回:
np.ndarray: 包含N个最近邻行的原始索引的数组。
"""
# 1. 根据第四列(索引为4)的值进行过滤
# np.where 返回满足条件的索引数组,[0] 获取第一个维度(行索引)
filt_indices_in_sub_arr = np.where(FULL[:, 4] == v_val)[0]
# 如果过滤后没有足够的行,可以返回空数组或处理
if len(filt_indices_in_sub_arr) < N:
# 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处理,例如填充-1或返回所有可用行
# 这里为了简化,如果不足N个,就返回所有可用行的索引,并用-1填充
if len(filt_indices_in_sub_arr) == 0:
return np.full((1, N), -1, dtype=int) # 返回一行N个-1
# 如果有行但不足N个,取所有行,并用-1填充
actual_N = len(filt_indices_in_sub_arr)
# 获取第一列的值
trks = FULL[filt_indices_in_sub_arr, 0]
# 计算绝对差并排序,找到最近的行
# 这里需要注意,如果 N 比较小,可能需要处理自身的问题
# np.abs(trks[:, None] - trks) 会得到一个 (M, M) 的矩阵
# 如果要排除自身,可以设置对角线为无穷大
diff_matrix = np.abs(trks[:, None] - trks)
np.fill_diagonal(diff_matrix, np.inf) # 排除自身
# argsort 找到 N 个最近邻的相对索引
# axis=0 表示对每列(即对每个当前行)进行排序
closest_relative_indices = diff_matrix.argsort(axis=0)[:N]
# 将相对索引转换回在FULL中的索引
closest_indices_in_sub_arr = filt_indices_in_sub_arr[closest_relative_indices]
# 提取原始索引(最后一列)
original_indices = FULL[closest_indices_in_sub_arr, -1]
# 填充不足N的部分
result = np.full((original_indices.shape[0], N), -1, dtype=int)
result[:, :actual_N] = original_indices[:, :actual_N]
return result
# 2. 从过滤后的行中提取第一列(索引为0)的值,用于距离计算
trks = FULL[filt_indices_in_sub_arr, 0]
# 3. 使用广播计算所有行之间第一列值的绝对差
# trks[:, None] 将 trks 转换为 (M, 1) 形状,trks 仍为 (M,) 形状
# 广播后得到 (M, M) 形状的差值矩阵
diff_matrix = np.abs(trks[:, None] - trks)
# 4. 排除自身:将对角线元素设置为无穷大,确保不将当前行作为自己的最近邻
np.fill_diagonal(diff_matrix, np.inf)
# 5. 对差值矩阵的每一列(对应每个原始行)进行排序,获取最近邻的索引
# argsort 返回排序后的索引
# [:N] 选取前 N 个最小差值的索引
closest_relative_indices = diff_matrix.argsort(axis=0)[:N]
# 6. 将相对索引转换回在 `FULL` 子数组中的实际索引
# filt_indices_in_sub_arr[closest_relative_indices]
# 这里的 `closest_relative_indices` 是一个 (N, M) 的数组,
# 其中 M 是 `filt_indices_in_sub_arr` 的长度。
# 我们需要将其转置,以便每行对应原始行,每列对应其N个最近邻。
# 并且,这些索引是相对于 `filt_indices_in_sub_arr` 的,需要映射回去。
# 映射回在 FULL 中的索引
mapped_indices_in_full = filt_indices_in_sub_arr[closest_relative_indices]
# 7. 提取这些行的原始索引(在 `FULL` 子数组的最后一列)
# mapped_indices_in_full 是 (N, M) 形状,其中 M 是子数组中满足条件的行数
# FULL[mapped_indices_in_full, -1] 将提取 (N, M) 形状的原始索引
# 我们需要将其转置为 (M, N) 形状,以便每行对应一个原始行,每列是其一个最近邻
original_indices = FULL[mapped_indices_in_full, -1].T.astype(int)
return original_indices
在 query_trks 函数中:
现在,我们将 query_trks 函数应用到 splitted_array 中的每个子数组,并合并
以上就是NumPy教程:优化多行依赖操作,查找具有共同特征的最近邻行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